阅读历史 |

第334章 334谁说国富就不能亡国的 (第1/2页)

加入书签

王布犁瞥了朱标手里的银子,心里就十分的不得劲。

这小子最近总是有意无意的提及倭国的银子,做什么?

王布犁更是加重了心中的疑虑,这件事他只给朱棣说过,旁人根本就不清楚。

难不成老四他夜里说梦话了?

老朱派人监视自己儿子,属实是没必要吧?

王布犁不得不怀疑朱标的行为,屡次三番的提起倭国以及银子这两个点。

朱棣愣了一下,他觉得是有些巧合。

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夫人徐妙云以及王布犁,都不可能把这件事给泄露出去。

所以朱棣下意识的接过朱标手里的银子看了看:

“大哥,有什么不同吗?”

“成色不好。”

朱标摇了摇头,又继续搓着麻将:“所以爹才没有把这批银子给作为赏赐发出去。”

胡惟庸听话听音。

总觉得太子说的不是银子的事情。

倭国那措尔小国,能有什么银子啊?

自古以来用的都是我中国的铜钱。

他们全都是靠着抢,从百姓手里抢去的银子,也不会是什么好成色。

“哎,不谈这个。”

朱元璋漫不经心的打量了一下王布犁,见他丝毫没有想要谈论的意思,也不强行插话。

“老四说大明缺牛,就去西北打一打。”朱标悠悠的叹了口气:“可是大明缺银子,又能去周遭哪里打一打呢?”

王布犁快速的码牌,随口道:“那谁知道大明周遭哪里有银矿?”

朱标没想到王布犁直接反问出来。

稍微一愣,没接过去话茬。

“驸马说的在理。”倒是徐达接了一句:“要是真发现了,消息早就该传出来了。”

朱棣默默码牌,他刚才想说话。

结果被王布犁先开口了,也就收好银子。

“老四,你方才想要说什么?”朱元璋看着儿子开口又闭上的模样。

“我?”朱棣对于他爹的提问只是小声道:

“父皇,咱没定打多大的啊。”

“哈哈哈。”

朱元璋大笑起来,自己总是看着没打过,倒是忘了。

他总觉得老四是知道一点东西,但又不是完全知道。

朱棣也没有摊牌,他虽然心里觉得王布犁能进入仙境吃独食不够意思,但总归不是外人。

既然他没选择跟父皇说,那就有一定的道理。

万一王布犁也只是听闻,并不确定,到时候大明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打下倭国,什么银矿都没有发现,岂不是白欢喜一场?

“其实有钱有粮有人,也会亡国。”

王布犁抓牌的时候提了一嘴,当即引起了众人的兴趣。

“哪个王朝会如此?”朱元璋微微挑眉:“难不成是大汉吗?”

“不可能!”

“我觉得驸马之言,是无根之萍。”

“嗯,没听说过。”

“当然是隋朝啊。”王布犁对于周遭人的反驳打量着自己手里的牌:

“我记得元朝的一个学者写过什么书,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哦?”

朱元璋根本就没想过这個二世而亡的隋朝。

那杨广生活荒、好大喜功,根本就不是什么帝皇学习的好榜样。

对于元朝的一些书籍,在座的都没怎么看过。

“隋富首先体现在人口增长上,这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最好指标。”

(在隋文帝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千分之十二(2020年中国人口增长率为千分之三)。

王布犁这话倒是让众人都赞同,如果一个王朝人口不增长,那一定是出了极大的问题。

老百姓只有安居乐业,生下来的孩子才能尽可能的安全长大。

没有什么战乱、瘟疫,以及高赋税之类的,能把人养活。

“其次,隋富还表现在财政库藏皆满。

在当时修建了许多著名的大粮仓,比如西京的太仓,东都的含嘉仓、洛口仓等。

大仓库储藏米粟有千万石,小一点的仓库也有几百万石。

当时的执政大臣估计,光靠仓库里储藏的这些粮食,全国人就能吃五六十年。”

朱元璋来了兴趣,这正是他所期望的。

若是他的大明也能有这么多的大粮仓,那还怕个屁啊!

可惜一个都没有。

“你说,隋朝为什么这么富啊?”

朱元璋也搞不明白,隋朝如此富裕的点在哪里?

“陛下所问与隋文帝所问一个样。”王布犁摸牌牌堆里:“他说,我好像收的钱粮并不多,用的钱粮也不少,怎么还这么有钱粮呢?”

朱棣哈哈大笑几声。

他觉得隋文帝说这话可太会了。

这个词他是从王布犁那里学来的。

倒是朱标不明白王布犁为什么会把他的话题给牵扯到八杆子远去了。

“隋文帝是圣明之君,奈何没有选好接班人。”胡惟庸也是点评了一句。

王布犁打出一张牌去又伸出手比耶道:“大致来说,隋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哪两方面?”朱元璋追问了一句。

“一是自南北朝以来国家打击了士族豪强的势力,以至于国家能有效地控制土地与人口,能够对广土众民征税,改变了过去国弊家丰的局面;

二是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等,能够有效地将资源集中在手中。

尤其在广泛地使用驰道、漕运手段后,粮食、物资、财富等源源不断地向中央集中运输并加以仓储。

还有,隋文帝自身比较节俭、征发徭役有节制。

比如将服徭役的成丁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由此民众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对隋富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朱元璋下意识的开始做了下自身与隋文帝的对比,第一点他做到了。

狠狠的打击了江南士人的势力,不断的削弱他们,而且也对百姓进行征税。

第二同样是也是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他自信隋文帝也没有他勤政,而且他也很节俭。

就这样大明也没有富庶到隋朝那个地步。

反倒处处都是需要花钱,还没钱花的地步。

唯一的不同就是朱元璋把服徭役的年龄降低到16岁。

就算是隋炀帝继位之初,还把服徭役的岁数提高到22岁,甚至免去了妇女的租调负担。

只不过,由于炀帝过于雄心勃勃,渴望在短期内成就前无古人的大业。

于是很快就改变了他刚即位时减轻民众财政负担的做法。

在明初这些年朱元璋一直都大肆的征发劳役,尤其是营造凤阳宫殿的时候,还死了许多工匠。

搞得大家都玩镇厌诅咒大明,朱元璋心里膈应也就放弃了迁都凤阳的打算。

属于耗费巨大的烂尾工程项目了。

如今的南京皇城依旧在继续扩大修缮,徭役没有停止。

胡惟庸瞥了王布犁一眼,默默往后退了一下,并不言语。

明初百姓少。

所以天子才会下令让服徭役的人降低年岁。

当然了田间地头也缺少了许多壮劳力,耕种本来就是极其繁重的活,那产出自然就更少了。

一旦要效仿古代王朝,那大明的财政一下子就会支出暴增。

那就更干不成事了。

这对于一向喜欢省钱的朱元璋是不能提的禁脔。

胡惟庸自然也不会触霉头。

朱元璋也在斟酌,随即询问:

“布犁,你觉得是应该先国富还是应该先民富?”

“陛下问的确实是好问题。”王布犁摸索着自己的牌道:

“理应先国富,但是国富之后,怎么让民富是更大的难题。”

朱元璋也赞同王布犁的说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