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2章 322无耻的士大夫群体 (第1/2页)

加入书签

一切都能说的通了。

愿不得崇祯他会选择在煤山上吊。

身为一个皇帝,他手中连忠于自己的一支军队都没有。

至少护卫着他跑回南京苟延残喘也行。

有一支军队在手,朱元璋就不相信有刀子在手,江南地区还收不上税收来。

只要有一支忠于皇帝的人马在手,也用不着太多,一万人。

有钱有粮有人,天下何处去不得?

朱元璋觉得至少不会输的那么难看。

依照明末的状态,大明可以在南方积蓄力量,收拢人心,整训备战。

坐看李自成与女真鞑子之间的战事,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再做判断是怎么拉拢一方或者怎么打另一方。

绝不能同时两面作战,这对于大明是不利的。

朱元璋又摇头,依照崇祯如此沉溺于公文被下面大臣欺骗的情况而言。

就算是一支忠于皇帝的军队交到他的手中,也许只是晚死一会罢了。

还得带着一万忠于他的士卒一起死。

万历晚期,东林党人的影响力开始显现。

他们在诸多重大朝政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由于当时政坛,只有东林党人形成自己的基本理念。

别的派别都是在攘权夺势动机支配下,搞实用主义权术、机会主义。

相形之下,东林党人看起来似乎就很原则、很执著、很不顺从、很理想主义,总扮演现实的批评者和反对派。

这让万历备感恼火,严厉加以打压,反过来,东林党人在一般读书人和民众中间,却取得良好声誉,被目为“正人”。

这声誉,乃是雄厚的资本。

于是随着万历死去和泰昌即位,东林党人遂得成为主流派。

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初东林党人从维护“国本”的立场出发,坚定支持太子,阻挠万历偏私郑贵妃及福王。

现在太子熬出头,当然要对东林党人表示信赖。

他开始重用东林党人,虽然在位仅一月便遽尔病殒,但指定的顾命大臣中,东林党人占有相当的比例。

“移宫案”中,也正是有赖这些人,朱由校才脱离李选侍控制,实现权力平稳过渡。

东林党人竭力维护太子父子,反抗郑贵妃,并攻击其他势力。

从而在天启之初,形成了东林党人布列朝廷,控制朝政的局面。

出于这种关系,刚刚做皇帝的天启帝与东林党人之间,不但没有龃龉,反而深为倚重。

即所谓的众正盈朝的局面出现了。

但是“蜜月”是短暂的,天启帝迟早要跟东林党人翻脸。

就是因为东林党人以“正人”自居,试图在实践中,用“公”坚持他们从思想理论上认明了的一些理念。

反观天启帝,年纪轻轻当上了皇帝,自然用“私”字当头去理解、运用和支配权力。

二者之间,一定会有抵触,一定将爆发矛盾。

诸如天启发现没钱了,想法子搞钱。

可毕竟大明朝廷内外都众正盈朝了。

大家都讲道德,讲钱这种俗气的东西做什么?

于是东林党趁着扶持泰昌、天启二帝上位,获得权力后,开始把控重要地方权力。

但是因为万历三大征,以及萨尔浒战事失利,增强防御力量的费用。

修缮大运河,加固长城某些地方,重建被火焚毁的几座宫殿。

总之张居正囤积下来的银两被消耗一空,但万历仍旧不满足,经常挪用国库,以至于天启上位后,没多少钱了,想要修三大殿都没钱。

东林党这帮人代表了江浙商人以及地主豪强的利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想法子为朝廷筹集银子,反倒是利用手中的权势开始取消或者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赋税。

使得大明的税手来源更加单一,主要是依赖于普通农民。

越有钱的人越用不着上税。

越没钱的越得狠狠的被收税!

再加上当时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大量农民破产,形成了不少的流民。

浙江、福建、南京、山东均有大规模的暴动。

直到陕西澄县饥民暴动,才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朱标紧皱着眉头,果然这些什么党派都是打着为朝廷做事的口号,实际上是往自己怀里搜刮银子,捞取好处。

从明初是这样,到了明末依旧没有改变。

大明亡了,他们还可以去当别的朝代的臣子嘛。

“爹,大明末期怎么如此多灾多难?”

朱标瞧着许多地方都被火烧、大地震。

南直隶北部黄河冲垮堤坝,淹没了徐州以及周遭大规模土地。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元末也都一个样的天灾人祸。”

朱元璋倒是没有太多的感慨。

因为他亲身经历过,可比眼瞅着要惨多了。

或许每个王朝末年都要走一遭各种自然灾害。

以至于向众人昭示着,这個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让大家有勇气。

不单单如此,单独的农民起义、城市动乱、土匪和海盗的袭击、军队的哗变,处处都有事情,想要维持秩序很难。

“白莲教又出现了。”

朱元璋对于这个教派很是挠头,千防万防总会出现。

为躲避满洲人的推进,难民从辽东涌入北直隶和山东,跟着发生的骚动使剩下的白莲教领袖有了他们盼望已久的机会。

这时正当经济的衰退已经使大运河上的商业活动减少,给依靠运河为生的人造成生存困难,反了兴许能吃饱肚子。

此番百莲见动乱是自从宁王叛乱之后,对于大明维持稳定最为严重的一次内部威胁。

但天启还没来得及处理朝政没钱调集军队平叛的事情,众正盈朝的臣子们就希望皇帝能够掏出内帑来补贴,再下令免天下带征钱粮两年。

如此一来,调拨人马去平叛还能瓦解白莲教的军心。

于是在天启元年,因为辽东战事告急,年轻的天启帝在老师们的劝谏下,四次往外发了五百三十万两银子。

所以钱是皇帝出的,名声是东林党得的。

这与臣子们先前利用皇帝的廷仗来给自己涨名声的操作,并无二法。

但这么多银子撒到辽东去,真正到了数万士卒这个群体手上,不知道加起来有没有五十万两银子。

钱花了许多,事还没办妥当,党争就直接铺面而来。

客氏与魏忠贤勾连在一起,仗着皇帝的恩宠,直接干掉了大宦官王安,从此奠定了魏忠贤在宫中无人敢挑战的地位。

王安与东林示人交好,再加上东林党人跟魏忠贤旧怨没有解决。

于是东林党的头目们便合起伙来密谋干掉魏忠贤,结果讨论没有达到目的的一统,犹犹豫豫的反倒被魏忠贤先下手为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启帝越发的对这帮东林党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悦,并且认为世宗嘉靖时期,士大夫们是被收拾的最服服帖帖的一段时间。

无论是天启还是魏忠贤都希望看到那样的局面,但东林党人显然是不想走旧路的,双方对抗的越发明显。

“朕真是看不上这帮文人。”

朱元璋指着屏幕对着儿子教导道:“这帮东林党还想暂作韬晦之想,俯首低眉,或能躲过一劫,但朕可以肯定并无此种可能。”

“权力斗争,犹如两个互相扼住咽喉的人之间的比拼,毫无退路,谁先松手,则性命立为对方所取。”

朱标也是赞同他爹的话,竟然把命运放在敌人的“仁慈之心”上,他们不死谁死啊?

投降主义是要不得的。

朱标其实是挺喜欢看水浒传这本书的,旁人看着是好汉们杀人求招安,可他看的意思却不单单是这样。

宋江他还想依靠投降能当大官,真是天真!

不过朱标也能理解,一个县衙小吏,懂得什么朝廷内部核心权力之间的勾心斗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