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3章 卖给沈姑娘 (第2/2页)

加入书签

萧恒又说:“朝廷给那些工匠发的薪酬原就不高,就如那织造局,每月只给织工四到八斗米,便算裁掉几万工匠,一年又能省下多少银子?那丁友敬目光也太短浅了些。”

当朝工匠的地位本就不高,那织造局的工钱是最低的,当然为朝廷办差另有些好处,比方家里有个官匠,那便能省下一笔税钱,还能免两丁劳役,也算为家里减不少负担。

工钱最多的工匠,也就是银作局的工匠了,每人日给工食银一钱二分,算下来每月能挣到三两六钱银子。

但跟人家的技术含量相比,这就是剥削工人。

不过如今国情也就这样,外头商人雇用工匠,待遇同样相当微薄,甚至很多商人更加黑心,区别只是商人雇用工匠,若待遇不好,工匠心生不满之下会以懈怠工事来泄愤,但为朝廷做事工匠不敢不上心。

萧启沉吟了下,说:“那也不能这么说,倘若一年省下几十万两银子,也不少了。”

关键也不仅是要支出工钱,雇用这么多工匠,那总归要做工,就比方织造局,采购蚕丝、金银线、孔雀羽毛、鹤毛、珠料等物,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内库里的丝绸的确已经够用好多年了,能节省一笔是一笔吧。

萧恒:“可若儿臣能将那些产出换成银子呢?”

萧启:“怎么换?”

萧恒:“卖给沈姑娘。”

萧启:“……”

他默了默,旋即冷笑连连:“你爹已经穷到要卖宫绸锦缎了吗?”

如今国库还有不少银子,内库的金银珠宝也有不少呢,也正因为有这些底气,他才看那整日喊穷的户部尚书丁友敬不顺眼。

忒小家子气。

那织造局产出的丝绸都是御用之物,除了内廷之用,只有他赏给文武百官的份,怎能拿出去售卖?

萧恒却轻笑了下:“爹,您知道沈姑娘在山西做的包包生意吗?”

萧启瞅着他:“怎么?”

萧恒:“听说她的包包在山西卖得很好,那些包包是用丝绸做的,咱们将丝绸卖给她,不让她原样卖,让她做成包包等手工艺品卖,旁人就不知道她用的丝绸是出自咱们织造局啦。”bigétν

萧启都被儿子蠢笑了:“你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萧恒:“爹,咱们内库里的丝绸太多了,总不能就放个一二十年等它们烂掉吧?倒不如换些银子以供朝廷支出,再说卖给沈姑娘,也只是暂时的,她也不一定能买走多少,咱们先存着货,待爹将那些倭患清理干净,就可以将库存的丝绸卖去海外,到时候说不得织造局这么多工匠还不够用的。”

近百年来,东海对面那个小岛国都处于一个混乱时期,导致倭患日渐炽盛。

当朝太祖皇帝也是建朝之后便下令海禁了,但前几十年朝廷官方对海外还有贸易往来。

直到高宗造反称帝,那高宗是个没魄力的,后来郭氏掌权,更是只顾享乐,对侵扰大燕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视而不见,导致倭寇更加猖獗。

近些年就连朝廷对海外的贸易也中断了。

倭寇势必是要荡平的,不仅为了沿海一带的百姓不受倭寇侵扰,也为了重新开放海外贸易和外交。

国内的丝绸在海外一直负有盛名,当年朝廷官方对海外贸易,织造局产出的丝绸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要运销海外的。

萧启闻言眨了眨眼。

他怎么没想到这处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