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四十九章 萧山牧地改革 (第2/2页)

加入书签

阮元也当即应道:“实不相瞒,东甫兄,这两个月我与渊如兄也商议过其中办法,眼下最为妥当之策,应是将此处牧租削减二成,别引百姓前来置盐。此地盐卤过甚,已然放牧不得,若是如今日一般毫无收益,就只能从正赋之上别取开支,来补足八旗兵生计之用,这样官府正赋便必然亏空。可若是此地不再做放牧之用,而是改为盐场,引百姓前来煮盐,官府予以收息,则盐务上一年的收入,定然大于先前牧租,到时候那削减的二成地租,就用盐政的账来补。这样百姓得以煮盐维持生计,牧地可以利用不致荒废,盐务多了收入,八旗牧租其实也没有减少,可谓一举四得。只是我们却担心……”

“伯元可是担心此举上报朝廷,朝中有人认定这是八旗牧地,便决计不许有任何更改,是吗?”那彦成道,阮元也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若那里果真不能再行放牧,却也好办。”那彦成道:“眼下杭州便有一人,可以解你之困,伯元可知是何人?”

阮元却是不知,那彦成道:“伯元,这人你应当识得啊?我都有所耳闻,就在两个月前,杭州将军从原来的普将军换成了靖逆侯张承勋,这个你应该比我清楚啊?这张侯却并非无名之辈,他是圣祖朝靖逆侯张氏之后,虽然官职只是一品,可同时兼有一等侯的身份,这样在朝廷之中,就能说得上话了。若是你二人联名上奏,我看皇上即便不会当即同意,也至少会详加调查一番了。到时候只要情况属实,后面的事,自然水到渠成。”

那彦成所言康熙朝靖逆侯,是康熙前期在平定三藩之乱时,于陕甘战场力阻吴三桂,收降王 辅臣的名将张勇。阮元自然清楚张勇故事,这时听那彦成将张承勋家世言明,心中便也有了主意,当即谢过那彦成。因他仍需尽快北上述职,阮元只略与那彦成问了些张承勋的情况,便与那彦成告别,送他北上了。

之后数日,阮元便请张承勋一道查看了萧山牧地实情,张承勋本也是开明之人,听了阮元“减租生息”之策,也认定是可行之法。二人便又找到清安泰,以三人名义联名上疏,请求嘉庆对萧山牧地进行处断,清除其中积弊。

不出意料,当阮元等人的奏折抵达京城之后,立刻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

“皇上,臣以为此萧山牧地,乃是百年来八旗放牧要地,更有放牧战马之用。如何却因为所谓不能放牧之语,而要行所谓‘减租生息’之策?此议大违旧制,若依此议,则杭州军备必然废弛,旗兵不出十年,就会尽弃骑射根本,臣以为不便施行!”庆桂率先在朝臣中提出了质疑。

“庆桂,这阮元、张承勋三人的联名奏折,已将此事说得清楚,当地虽有牧场,却不便再行放牧了。若果然如此,留着那一片地仍做个名义上的牧场,又有何用呢?”即便是嘉庆也对庆桂之语有所不满。

“皇上,阮元并非旗人,张承勋入旗不久,清安泰治事时日尚短,是以臣以为,此三人之言均不足为据。皇上当循八旗旧制,仍将此地作为放牧之用,驳回此折!”庆桂依然不愿认同这封奏折。

“皇上,庆中堂。”董诰也出言道:“此事臣观三人奏折,听庆中堂之语,只觉其中关键,乃是这片牧地,究竟是否可以继续放牧。若是仍有放牧之用,并非所谓盐卤之地,则臣请准庆中堂议,不再变更。但若此地真如阮元等人所言,已经不能放牧,那这减租生息之策,在臣看来,也确实是个补救之法。眼下之计,当是朝中另择要员,前往亲自观察该地实情,如此方能有所定论。”

“皇上,臣愿亲赴浙江,到那萧山实地观察牧地境况,若阮元等人所言不实,臣请皇上严加议处此三人。若臣之疑虑实为多余,臣亦自请议处!”庆桂自告奋勇道。所谓“议处”,指的是清代官员中一种惩罚制度,被议处者一旦坐实有失当之事,便要贬官夺职。与此对应,另有“议叙”之制,可以对官员进行加恩封赏。

眼看庆桂坚持,嘉庆也没有阻拦。很快,庆桂便即南下,亲自查访牧地实情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