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7章 【在座的都是小喽啰】 (第2/2页)

加入书签

很快,十四艘船被大家瓜分一空!

恰好林志超也来到会议室,和大家进行交流。

“恭喜林生,当选国际油轮协会的主席,为我们香港航运业争光啊!”曹文锦上前恭喜道。

看着曹文锦,林志超有些忍不住感叹,这些的羊毛真的很经薅;当年內占,林志超鼓励李高福走私货物到北方的jf区港口,便是薅的曹文锦的羊毛。

没想到,曹文锦如今还是发展起来了,不过手中的船应该仅有几艘而已;毕竟有美国制裁他,不可能发展航运起来的。

林志超笑着说道:“曹生过奖了,都是些虚名而已。”

随后,他又向大家纷纷打招呼,没想到董云浩没有来,反倒是其妻弟前来了;董云浩的岳父本来就是三十年代的内地船王,抵达香港后贷款购买了一艘5000吨的二手船继续经营航运实业。

不过林志超有些感叹,战争真是可怕,可以让一个人的财富扩张很快,更能让一个人的财富瞬间消失。一个三十年代的船王,居然在1949年以5000吨的二手船起家,据说这艘船很破,大概只需要十万美金出头。

而林志超起家的时候,好像是拥有170多万美金,起步就是三艘万吨级左右的不到二十年的船只。

“各位,在购置二手船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想办法造新船。现在日本造船很便宜,又给外人低息贷款,是个很好的机会。毕竟,没有新船的话,很难做大做强。”

他是真心在指点大家!

时代不一样了,以前日本航运公司还肯租赁二手船,现在日本航运公司也对二手船开始歧视起来。因为他们国家就可以造新船,自然是优先考虑新船,而新船租金较高。

林志超这几年打造了18艘货轮,几乎都租给了日本三大航运公司。

“林生说的有道理,只是这一艘船动辄百万美金,都可以买五六艘今天这样的二手船了,但租金却相差不是很多呢!造新船对你来说,不是问题,对我们来说,却要算这笔账了。”赵从衍说道。

包宇刚却说道:“也不能光算这笔账,毕竟这样的二手船,跑个年已经不错了!而一艘新货轮,还有很长的寿命,更重要的是,新船是一个信誉的提升。”

赵从衍见包宇刚反驳自己,顿时有些挂不住,便说道:“造新船很占有资金,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包宇刚轻松的一笑,随后说道:“林生是如何做的,我们就该如何做!”

众人不解,林志超也有些不解,包宇刚指的是什么?

接下来,包宇刚说道:“我听日本的朋友讲,林生以前有两艘船,是和造船厂、日本航运公司进行三方约定。只需出20的资金,其余资金全部是由航运公司的租金,分批支付给造船厂。日本为了扶持造船厂,这种模式确实行得通。”

不少人眼前一亮!

林志超笑道:“确实行得通的!日本扶持造船厂,利息给的很低,比日本人都低,所以他们不愿意造船;而造船厂只要能稳定收回造船款,他们会同意这种付款方式,租给日本航运公司,他们是最放心了。”

不少人开始思考起来,这个办法确实非常好。

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反正这个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是香港航运的代表,共同进步也没有什么,反正是赚外汇。

交流一番后,大家都满载而归!

林志超也带着船王的步伐和笑容,送大家离开。

心情很轻松,他再也不会将这些视为对手了!

如今的包宇刚,才区区不到三十万吨的二手船,才筹备第一艘新船;在汇丰银行不可能全力帮助他、日本三大航运公司更信任林志超的情况下,他能在1968年拥有100万吨,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九月中旬,港府突然宣布对1955年的建筑条件作出修订,主要规定了各种用途的土地的地积比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容积率),新条例下的楼宇建筑面积要比之前减少20左右。不过,这个条例在执行上有个缓冲期,容许到1966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

港府的本意是,抑制地产过热的情况;殊不知,这个条例一旦实施,变相的炒高了香港地产。

这是因为,各大地产商会赶在1966年之前,将旗下的地皮进行开发,避免损失20的面积。

今年(1962年)供应的住宅可能也就11万个,但到1965年的巅峰期,可能要达到29万个,增幅简直匪夷所思的地步。

与此同时,如此多的楼盘开发,自然会导致大量的银行资金,流入地产界;最终导致银行的现金流不足,在1965年爆发大规模的银行挤提事件,波及之广,属于香港历史独有。

此时,香港中环的商业地皮已经高达2000港币每平方尺,尖沙咀商业区也高达1000~1200港币每平方尺;港九市区的住宅地皮,已经达到200港币每平方尺(地段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仅供参考)。

“今年港府拍卖的土地资金,已经有15亿了吧?”林志超询问进来的胡兆煦。

“有的,应该是17亿了!剩下的三个月,恐怕要稳稳的突破2亿港币,创造历史记录。”胡兆煦对于这些,自然了然于胸。

林志超敲打着桌面,思考起来!

今年,长江实业也贡献出近一千万港币,购买两幅很不错的地皮。

现在一幅油麻地的2万平方尺地皮,已经是400万,若是铜锣湾,恐怕得600万了。

住宅的价格也大幅上涨,铜锣湾得6万以上一个单元左右,油麻地也得5万港币以上。

“长江实业还是消化现有的项目吧,就算要拍地,再拿两幅小地盘,也差不多了。”林志超说道。

胡兆煦毫不犹豫的说道:“好的,我明白了!”

其他置业商是地产越疯狂,他们越是舍得投资;而自家的老板,是地产越不行,越要进行抄底,而一旦市场太高,便会停止或者放慢脚步。

此时,便是最好的写照。当然,胡兆煦也明白,长江实业拥有的土地储备,足够开发至70年代,所以老板当然不着急。

待胡兆煦离开后。

林志超在思考问题:

他分析、预测,若是1965年1月开始爆发银行挤提,持续时间大概是一年时间,这段时间地产要暴跌30~40左右,但不是抄底最好的机会;

到了1966年,可能会恢复一些,但到了1967年,地产真是大暴跌。可能一个铜锣湾的高级住宅,原本值20万港币,在1967年仅需5万港币,跌幅足足是7成多。重要的是,市场到处是急着出售物业的中高产阶级,便宜的资产遍地都是,他们就等着钱马上移民。

所以,长江实业几乎在1964年,就会停止开发新的发展项目。当然,也可以开发一幢半山豪宅大厦,但不会进行出售。

稍微做做样子,免得讲林志超是先知。不过这几年,长江实业都是开发大项目,一年可能也就动工一两个地盘,所以也不足为奇。biqμgètν

(本章完)

yetianlian。yetianlia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