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7章 【要做实业】 (第2/2页)

加入书签

翌日。

700打衬衣准时装进直达南非的货轮,林志超和唐仲源都松了一口气,毕竟是第一次接南非的单子,各方面都还陌生。

如今,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当深水埗的成衣工厂各家老板,听说长江制衣厂承接下斯科特的订单后,顿时热议纷纷。

“这个长江制衣厂,连非洲的订单都接,也不怕拿不到货款!”

“林老板财大气粗啦,亏了无所谓啦!”

“听说这单有700打衬衣,至少也得是10万港币的销售额吧!据我所知,长江制衣厂也就百多人规模(老黄历),一年能赚10万港币吗?若是一次亏损掉,还不如不做。”

同业们依旧纷纷不看好来自非洲的订单,成见非常的大,甚至打算看长江制衣厂的笑话。

至于长江制衣厂的归属,大家自然认为是林志超的产业。

当然,这个产业本来就是林志超的产业;就是将来,他最多也就是和唐家五五分。

丽欣制衣厂的林白欣,也听闻南非订单的归属,顿时有些懊悔。若是通过这个订单的契机,将产品打入南非,那么丽欣制衣厂便不再局限于香港和东南亚的市场。

与此同时,林白欣又希望长江制衣厂将事情搞砸,他从而获得机会。

“我要主动寻求南非的订单,不能坐以待毙!”

又是一年春(1950年),港岛随处可见翠绿。就连这个时代的中环,都是绿色占据一半的色彩,并不像是后世大厦挨着大厦的石屎(混凝土)森林。

原来,中环现在也有大量地皮尚未开发。没有开发,不代表没有业主,比如何东家族在德辅道(前世恒生银行总行)有一幅16万平方尺的优质地皮。

而荃湾更是如此,一片翠绿。

不过随着‘港岛危机’影响减弱,不少企业主开始来到这里寻求开设工厂。

自然,这边的土地也开始回升。

林志超坐在长江实业的办公室,正在办公。

长江实业是他最大的现金奶牛,每月盈利已经突破四十万港币,欧美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在去年,长江实业被他提走300万港币后,债务仅150万港币。这就相当于,去年就已经可以为林志超提供150万港币的净利润。

不过随着在长江塑胶、长江制衣厂的投入,两笔加起来足足70万港币,相当于今年一二月的利润大半都没有了。

今年长江实业的资金,林志超已经不敢乱投资了,因为长江实业要考虑‘禁贸风波’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采购大量的原材料,赶在上半年的时间内。

虽然新加坡的工厂已经投入生产,但谁知道美国佬会不会针对那间工厂;好在,林志超没有打算做‘走私’生意,理论上是不会被针对。

甚至就论航运事业来说,林志超和董船王是一路人,只不过董船王是替台岛和美国运输军用物资,而林志超最多是长期租船给日本航运公司。

长江塑胶厂总经理陶德荣,来到林志超的办公室,并做工作汇报。

“老板,长江塑胶厂现在已经可以略有小赚占领了不少的市场份额在东南亚也打开了销售渠道”

林志超听得比较欢喜,长江实业能赚钱就行,一共投资35万港币,本来是当积累经验的;而如今可以小赚,一两年回本的那种,他又何乐而不为了。

“现在香港市场上的塑胶批发价格是多少?”林志超关心的问道。

正所谓无奸不商,他自然是渴望独占鳌头,占领更大的市场。不过若是正常手段,难免不可能实现,或者两败俱伤。

这时候,林志超就想到两个案例,可以供他参考:

一、他曾经看见一部连续剧,主角在改开时,间鹏城的打印机全部买下,随后海上遇到风暴,因而只有他手中有打印机,趁机又高价售出。

二、盘踞清海四十年的军阀马步芳,在逃到迪拜后,将市场上的缝纫机全部买下,因此所有侨民(姓教的那种)只能从他手上高价购买机器。

这个案例表明,一旦做到市场垄断,那么价格还不是你说了算。

陶德荣回答道:“一磅(450g)是14~15港币,其实塑胶产品利润挺高的,若是加工成原子笔,再加一根笔芯,批发价可以是好几块,市场价更是达到一二十一支,虽然卖不出进口原子笔100港币一支,但利润也很高呢!”

笔芯是进口的,香港只能生产笔壳。

林志超点点头,说道:“原子笔虽然利润高,但我们还是主要以玩具、生活用品为主。”

“好的!”

其实,林志超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他打算在美国封锁香港贸易前,大量将采购塑胶;而且,长江贸易进口塑胶的成本价,只有12港币每磅,甚至可以更低。

待到了下半年,长江塑胶厂又可以大量从市场购买塑胶原材料,造成市场原材料稀少,以达到掌控市场原材料的地步。届时,长江塑胶厂便可以‘进退自如’,一举成为行业的霸主。

待陶德荣离开后,林志超靠在椅子上思考。

未来三年时间,对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麻烦。麻烦便是对他拉链产业的未知,机遇就比较多了,航运、地产都是机遇。

而麻烦,他已经未雨绸缪,只希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眼下,争取在四月中旬左右,凑出300万港币,用于去美国采购铝合金、铜、塑胶,避免到时候没有原材料的囧境。对于新加坡工厂,当然会抱最大的希望,但却不是唯一的希望。

“咚咚”

“进来”

王东山抬起头,见是李家成,脸上有些不喜,因为最近万和塑胶厂的业绩下降得很快,这位总经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家成也明白老板对自己的看法,但就算他再聪明,面对长江塑胶厂的‘物美价廉’冲击,也是没有办法。ъitv

他更愁的是,自己即将辞职创业,而这个市场现在又竞争如此激烈,该如何生存。

不过他是必须要辞职的,人不能一辈子打工,他步入社会六年时间了,如今也该创业了。他认真想过,假设他开塑胶厂,一定要充分利用工人,昼日生产来降低成本,以此先活下来、生存下来。

至于这些工人,他可以从哪些刚刚从农田走出来(避难粤人)招募,这样一来又可以省不少薪水。

省,是最重要的!

至于委屈哪些工人,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有多少人处于失业中,哪怕是一份三四十港币的工作,都需要排队应聘。

大不了,以后等自己赚钱了,再给大家涨工资和福利。

“李经理,最近业绩下滑很严重啊!你怎么不多想想办法?”王东山质问道。

他就总感觉,这个第一干将最近有些不太对劲,今天要敲打一下了。毕竟,这个总经理的薪水可不低。

李家成顿时有些难堪,自知理亏。

不过,他很快调整情绪的说道:“老板,对不起,现在市场竞争实在激烈。还有我其实是来向你辞职的!”

王东山立马惊讶起来,神情有些激动的说道:“李经理,我知道你压力大,但也不用辞职吧!以前那么多大风大浪,我们都闯过来了,现在不就多了一个大玩家嘛!”

他还是非常重视李家成这个人才的,甚至再难寻找如此优秀的总经理。

李家成咬咬牙的说道:“并不是这个原因!我在去年底,就已经考虑辞职创业,我不可能一辈子为别人打工,我也有理想,成为一个像你这样的企业家。”

王东山顿时脸色铁青,不高兴的说道:“李经理,你若是想加工资,我二话不说就同意。你是我们万和的总经理,你这一走,要带走我多少客户?”

李家成连忙摆摆手,说道:“王老板你放心,我绝对不挖公司的任何一个客户,哪怕是他们主动找上门,我也不会和他们做生意,这是道义。”

王东山顿时明白,李家成去意已定,再劝也无济于事。

他还是不甘心的说道:“你明知道现在竞争激烈,还选择辞职创业,真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李家成只能说道:“我厂子小,我可以一人身兼多职,开销就小很多。所以更容易生存!”

王东山没办法,只能留李家成一个月时间,待他处理好公司的事情,再离开;李家成心想有始有终,便也就答应下来。

殊不知,一张参天大手,已经乌云密布而来,主要针对的就是他,而对手是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