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0章菜货 (第2/2页)

加入书签

也就是说

阿根廷人在炮火轰击和排枪的双重打击下,连头带尾20分钟左右都没有能撑得住,便稀里哗啦的一败涂地。

雷觉坤中将在1853年曾经率军前往克里米亚参战,亲身经历了争夺塞瓦斯托波尔的血战,也曾经作为北方军团副总司令,在1861年末与乔治-拉比奥少将同时晋升皇家陆军中将,亲身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恶战。

与曾经历的这些残酷战争相比较,比诺尼特山谷之战格外的轻松写意。

想想也不奇怪

阿根廷白人主要是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移民后裔组成,还有很大比例的混血。这些南欧人原本就不擅长战斗或者已经丢失了大航海时代的骁勇善战血统,变得安逸起来。

阿根廷人口比例中只有不超过3是英格兰或者爱尔兰裔,这些英裔阿根廷人却掌控了超过三成的社会财富,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能够左右政局的白人大庄园主和资本家,位于社会塔尖层次,对政坛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眼前这支阿根廷大军中,骑兵大多数来自于联省的白人民兵,很多人在一个月前开始庄园主或是牛仔,没有经历过完整军事训练。

骑着马,拿着枪,欺负一下土着印第安人还可以,编入大军中参与会战还差了可不止一星半点儿意思。

就说那支从左翼冲出来的阿根廷骑兵指挥官,就因为其鲁莽害死了整支骑兵部队。

所以,一腔血勇是没用的。

在大唐帝国的骑兵条例中,严格禁止这种骑兵面对线列步兵冲锋的自杀行为,即便侥幸能够逃得性命,在战后指挥官也要被追溯责任,执行枪决。

仅从这点上,就能暴露出阿根廷指挥官素质的低下。

这支看起来蛮像样子的阿根廷大军中,有一半是被华裔武装民团打得四处奔逃,早已经是惊弓之鸟的土着印第安部落勇士,被阿根廷人收罗起来当做炮灰培养。

实际上

在这些土着印第安人的眼中,骁勇善战的华裔武装民团无异于魔鬼兵团,甚至比魔鬼更可怕,恐惧深植于心中,未战便已胆寒了。

战斗中一触即溃,便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截止傍晚时分

四处追击的志愿民兵师骑兵们,兴高采烈的押解着俘虏和血淋淋的大袋耳朵回来了,一个皮肤白皙的左耳值200唐元,一个皮肤黝黑的左耳值50唐元,右耳一文不值,这麻袋里全都是钱呐!

比诺尼特山谷之战

大唐帝国军队仅仅以伤亡43人的微小代价,取得了歼敌14万余,俘敌22万余的辉煌战果。

这其中

23万印第安步兵全军覆没,19万白人骑兵只逃出了6千余人,其他的非死即俘,输的那叫一个干净彻底。

次日一早

7个志愿民兵师便开始分头出击,宛若野火燎原一般扫荡哥伦比亚-德尔埃斯特罗省与圣菲省两个北方省份,无数的白人庄园和村镇陷入战火涂炭中。

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半点征兆,没有人想到阿根廷大军垮的如此快,大唐帝国的骑兵掠过原野,高效率的收割村镇农场,带给了当地白人一场灭顶之灾。

在一些白人村镇和庄园,席卷而过的华裔志愿骑兵师只会分出一小队人马去收割财富,大队骑兵则是“轰隆隆”的一掠而过,继续向前挺进。

短短一周时间

哥伦比亚-德尔埃斯特罗省与圣菲省这两个北方省份,已经完全陷入大唐帝国骑兵掌控之中,处处烽火遍地。

一队又一队向北行驶的马车队,长长的一眼望不到边。马车承载着大包小包的物资,驱赶着牛羊马匹向南方行去。

马车上坐着泪痕斑斑的白人妇女和儿童,背后是烟火缭绕的定居点,在华裔骑兵的押解蹒跚南下,成为志愿民兵师彰显征服荣耀的战利品。

据战后阿根廷不完全统计;

大唐帝国骑兵席卷哥伦比亚-德尔埃斯特罗省与圣菲省这两个北方省份,几乎造成了十室九空,阿根廷人数10年的殖民成就付之一炬。

约有38万至4万白人妇女和儿童被掳掠而去,无数人死于这场突然而至的灾难……

这种没有根据的猜测被大唐帝国严谨的史实证明,完全是一派胡言。

在战后

确实有部分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白人妇女和儿童,愿意跟随帝国士兵前往南方生活,她们需要一个安宁而和平的生活环境,已经彻底厌倦了战争纷扰。

这部分人口并不多,大约也就是二千多人的样子。

具体数字是2337人,其中1671名妇女,622名儿童,还有44名饱受压迫的白人男性,还有一些牛羊牲口。

数十年后

大唐帝国记载的历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在哥伦比亚-德尔埃斯特罗省与圣菲省以及其他的北方省份,以华人为主的移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在这片肥沃土地上,已经没人在乎这些曾经过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